996传奇盒子
- 资讯
- 2025-05-11 04:31:58
- 0
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,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 ,俘虏周赧王,迁九鼎于咸阳,(秦昭襄王驾崩一年后,东周国也被其孙秦庄襄王消灭) ,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。秦昭襄王五十五年,昭襄王去世,终年有74岁。
秦孝文王(公元前302年―公元前250年) ,嬴姓,赵氏,名柱 ,亦称安国君,秦昭襄王次子,秦始皇祖父 ,战国时期秦国君主。正式在位仅3天。
公元前250年,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,按功表彰先王功臣 ,优待宗族亲属,拆除王家园囿 。秦孝文王于前250年秦颛顼历十月行改元继位之礼,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,葬于寿陵(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) ,其子秦庄襄王继位。
秦庄襄王(公元前281年~公元前247年),亦称秦庄王,嬴姓 ,赵氏,本名异人,后改名楚 ,秦孝文王之子,秦始皇之父,战国末期秦国国君。
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 ,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 。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,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。
35 、秦始皇(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—前210年),嬴姓 ,赵氏,名政,又名赵正(政)、秦政,或称祖龙 ,秦庄襄王之子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、战略家、改革家,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。
和周人不一样的是,嬴秦人的“上帝”崇拜多为泛神泛示 ,以上帝为代表的诸神,自然界的动物 、植物及鸟类都是他们的祭拜物。有人以此认为,当时嬴秦的宗教水平只能是处于一个“低层次上 ” ,“世俗性”很强,“综合地反映了秦文化的混合特质,秦族固有的游牧民族多神教和西戎文化是秦文化的基础” ,在《汉书·郊祀志》中,把它和东方的齐鲁分为两大宗教体系。
其实在嬴秦这里,所谓的“世俗性” ,正是关注自我的表现,这也正是嬴秦宗教崇拜的一大特征,并且处处体现出日常生活情况,和东方诸国体现的“帝王将相 ”完全不一样 。文献记载中 ,嬴秦人的多神崇拜还是比较简单的,材料也不是很多,也仅是片言只语。
畤祭是嬴秦的一种特殊的祭祀方式 ,只是由于文献记载不多,前人对于其祭祀过程、祭祀时需要些什么、目的是什么等等都不是很了解,所以对畤祭研究得不多。
据《史记》司马贞“索隐”:“畤 ,止也,言神灵之所依止也 。……谓为坛,以祭天也。”明显的 ,这是嬴秦的一种祭天的仪式,实际上,在周人的祭祀中 ,也有祭天的仪式,但是很少看到有畤祭的记载。或者就是没有这种祭祀的仪式。
秦国人崇尚黑色 。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,甚至杂役奴仆全都穿着以黑色为主色系的衣服。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清一色都是黑色衣服。就连朝堂的装修风格也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金碧辉煌,而是以黑色为主色调 。
二 、大秦帝国顺序怎么看
从左至右排列 ,分别是《大秦帝国之裂变》、《大秦帝国之纵横》、《大秦帝国之崛起》 、《大秦帝国之天下》。
根据孙皓晖先生同名小说大秦帝国改编的长篇历史剧。该剧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,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的过程 。
讲述了商鞅变法后日趋强大的秦国惠文王时期,年轻的秦国国君果断任用张仪 ,再一次君臣携手,纵横捭阖,一次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险局 ,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。
作为《大秦帝国》系列的第三部,讲述了秦昭襄王嬴稷在宣太后、魏冉、白起 、范雎辅佐下,弱六国、纳九鼎 ,奠定多年后曾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基础的故事。
该剧讲述秦始皇嬴政从出生到统一六国,40余年的战国风云故事 。
《大秦帝国》系列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,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 ,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。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。
作品注重尊重史实,只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,其中还融合了不少最新考古史料 。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,剧组力邀数位历史学家担任历史顾问 ,仔细考证剧中的人物、器物 、历史事件,向观众展现秦始皇能统一中国的原因。
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偏蛮小国由十几代秦国人奋发图强,历经磨难才实现大国梦。通过演绎拨开历史迷雾 ,以电视剧的表现方式让更多的观众重新认识这段历史。
三、大秦王朝历经了多少年
1、⒈统一文字,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,并延用至今;
2、⒉废封国 ,立郡县,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.历时数千年之久;
3 、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,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.;
4、⒋车同轨 ,道同距,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;
5、⒌焚诗书,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 ,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;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使得中国相当部分古文化断层 、古代史断代,这点确是遗憾;
6、⒍修建灵渠,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,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;
7、⒎修建长城 ,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,长城长期成为国界;
8 、⒏北击匈奴,夺回河套地区 ,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。
好了,关于大秦王朝和《大秦赋》四部曲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,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!
大家好 ,关于大秦王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,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《大秦赋》四部曲的知识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!
本文目录
一、大秦帝国历代大王列表
秦非子(前900年—前846年) ,嬴姓,赵氏,名非子 ,号秦嬴,伯益之后,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,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 ,约公元前900年―公元前858年在位。秦非子因善于养马,得到周孝王的赏识,获封秦地 ,成为秦国始封君,号称秦嬴。公元前858年,非子去世 ,其子秦侯继任君位 。
秦侯,嬴姓赵氏,其名失传 ,秦非子之子,秦国第二位国君,前857年―前848年在位。
秦公伯(前846年—前844年) ,西周时期秦国君主。秦侯之子 。仅在位三年,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,大略知道他是秦侯与秦非子之后,其子为秦仲。
秦仲(前845年—前822) ,嬴姓,赵氏,名不详 ,秦公伯之子,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,公元前844年―公元前822年在位。公元前824年 ,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,令其率军进攻西戎 。公元前822年,秦仲在与西戎交战中 ,战败阵亡。秦仲死后,由其长子秦庄公即位。
秦庄公(前821年-前778年在位44年),嬴姓 ,赵氏,名其(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,虽为嬴姓,却不叫嬴其) ,秦仲长子,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,公元前821年—公元前778年在位 。周宣王六年(公元前822年) ,秦仲被西戎攻杀,太子其即位,是为秦庄公。
秦襄公(前777年-前766年)在位12年 ,嬴姓,赵氏,名开 ,秦庄公次子,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,公元前778年―公元前766年在位。
公元前778年 ,秦庄公去世,秦襄公即位。当时秦国力弱,狄戎为近患 。秦襄公即位初,将其妹缪嬴嫁给戎人丰王为妻 ,以分化戎人。公元前776年,秦襄公迁都汧邑(今陕西陇县),向东进逼。
公元前771年 ,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,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,秦襄公以兵救周 。周平王东迁 ,秦襄公出兵护送,以功封诸侯。东迁后,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 ,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,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。
公元前766年,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 ,葬于故地西垂(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),其子秦文公继位 。
秦文公,前765年-前716年在位,嬴姓 ,赵氏,名不详,秦襄公之子 ,春秋时期秦国国君,
秦文公在位时期,设史官以纪事;击败西戎 ,收编周朝遗民,扩地至岐(今陕西省宝鸡市东)以西;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。当时秦人已完全定居、从事农业。
公元前716年,秦文公去世 ,谥号文公,葬于西山(在今陕西省宝鸡市) 。秦文公死后,其孙秦宁公(秦宪公)继位。
秦靖公(?―公元前718年) ,又称秦静公,《史记·秦本纪》作秦竫公,嬴姓秦氏,名已失传。春秋时期秦国太子 。秦文公之子 ,未继位便去世。
秦宪公(公元前724年—公元前704年),《史记·秦本纪》误作秦宁公,嬴姓 ,赵氏,名立,秦文公之孙 ,秦静公(一作秦竫公)之子,春秋时期秦国国君,公元前715年—公元前704年在位。
秦宪公因其父秦静公早逝 ,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为继承人。公元前716年,秦文公去世,秦宪公继位 ,居于西新邑,后迁居平阳 。公元前713年,派兵夺取亳戎(西戎一支)的荡社(一作汤杜)。公元前708年,俘虏芮国国君芮伯万。
公元前704年 ,派兵消灭西戎小国荡氏 。同年,秦宪公去世,终年二十一岁 ,葬于西山大麓(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陵园)。
秦出子(前708年―前698年),嬴姓,秦氏。春秋时期秦国君主 ,秦宪公的幼子,前703年―前698年在位,共在位6年 。
秦德公(前710年-前676年) ,春秋时期秦国君主。秦宪公次子,秦武公之弟,秦出子之兄 ,在位2年。
前678年,秦武公去世,其子公子白受封于平阳(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),未能继位 ,其弟秦德公继位 。
前677年,秦德公将秦国首都迁至雍城(今陕西省凤翔县),并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鄜畤祭祀天地 ,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适宜。占卜的结果是:后代子孙将在黄河边饮马。
同年,梁 、芮两国国君前来朝见 。前676年,初次设立伏祭 ,在城邑四门杀狗祭祀,祛除传播疾病的暑气。
秦德公有三个儿子,长子秦宣公、次子秦成公、少子秦穆公。前676年 ,秦德公去世,葬于阳,长子秦宣公继位。
秦宣公(?—前664年) ,秦国国君,秦德公之长子 、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,在位十二年而卒,葬于平阳墓区(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) 。有子九人 ,未立,传位于其弟秦成公。
秦成公(?―前660年),嬴姓 ,名载。秦德公次子,秦宣公之弟,前663年―前660年在位 ,《史记》载成公元年,梁、芮国两个西周旧国的王来朝见 。在位三年而卒。有子七人,皆未立 ,其弟任好继位,是为秦穆公。
秦穆公(前682年—前621年),一作秦缪公 ,嬴姓,赵氏,名任好,秦德公少子 ,秦宣公、秦成公之弟,还是缪氏先祖 。被史家之绝唱—《史记》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、蹇叔 、由余为谋臣,击败晋国 ,俘晋惠公,灭梁国、芮国、滑国等。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,其任内获以孟明视 、西乞术、白乙丙等人为良将;还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 ,以实现秦晋之好 。
晋文公死后,联盟瓦解,秦晋对抗;秦穆公本欲东进 ,到中原完成霸业。后分别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(今河南三门峡东南)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战(今陕西白水东北)中两次被晋军击败,三将被俘,秦军全军覆没 ,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。
秦康公(?-前609年),名罃,春秋时期秦国君主 。秦穆公之子,母穆姬是晋文公的姐妹。秦康公在位期间 ,秦国与晋国多次发生战争,而秦国也从秦穆公时期的西戎霸主逐渐走向衰落。
秦康公送晋公子重耳回国,送到渭阳 ,作诗:“我送舅氏,曰到渭阳 ”,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。
秦共公(?—前605年) ,华夏族,嬴姓赵氏,《史记索隐》记载名貑 ,《左传》名稻,秦康公之子,前608年即位 ,在位四年(《史记》误作五年),前605年卒 。《吕氏春秋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、秦康公 、秦共公三人。
秦桓公(?—-公元前577年),汉族,嬴姓 ,名荣,秦共公之子。据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记载:魏武子魏犨有一嬖妾无子,武子刚病时 ,命其子魏颗将嬖妾嫁之 。武子病危时又命魏颗将嬖妾殉葬。
武子死后,魏颗嫁掉嬖妾,并说:“这是从父亲头脑清醒时的吩咐。”
公元前594年七月 ,秦桓公出兵伐晋,两军在晋地辅氏(今陕西大荔县)恶战 。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交手,突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 ,杜回站立不稳,摔倒在地,当场被俘 ,魏颗大胜。
秦景公(?―公元前537年),嬴姓,赵氏,秦桓公之子 ,春秋时期秦国国君,公元前576年—公元前537年在位。
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39年,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 。他的墓地秦公一号大墓公然采用天子葬仪 ,面积达5334平方米,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,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。
秦哀公 ,嬴姓,赵氏,名籍 ,春秋时期秦国国君,秦景公之子,公元前536-前501年在位。前 505年 ,吴国攻陷楚国国都,申包胥向秦国求救,哀公不理;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,日日夜夜痛哭 ,竟哭了七天七夜 。
秦哀公动容道:“楚虽无道,有臣若是,可无存乎?”于是发兵救楚 ,击败了吴军,吴王阖闾收兵回国。
秦夷公,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 ,秦哀公之子,嬴姓,名不详 ,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,未及即位就死了。《史记》称夷公“早死,不得立 ,立夷公子,是为惠公。 ”也就是说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。
秦惠公,秦夷公之子,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,前500年-前491年在位。秦惠公,前500年-前491年在位,秦夷公之子 ,秦夷公早死,故秦哀公以夷公子惠公继位。惠公立十年卒,子悼公立 。这个时期 ,孔子在鲁国担任要职。
秦悼公(?-前477年),春秋时期秦国君主。秦惠公之子,在位15年 ,《史记·秦本纪》和《十二诸侯年表》误作为14年 。前477年,秦悼公去世,葬于丘里景公西。
秦悼公在位期间在雍城(今陕西省凤翔县南)筑城 ,死后其子秦厉共公继位。
秦厉共公(?—前443年),嬴姓赵氏 。名剌,《史记·秦本纪》作秦剌龚公,《史记正义》作秦利龚公 ,秦悼公之子。前476年-前443年在位。
前476年派兵攻魏城 。秦厉共公十年(周贞定王二年,前467年),天空出现哈雷彗星 ,明亮易见。前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,以兵2万伐西戎大荔(今陕西大荔朝邑)
秦躁公(前499年—前429年),秦厉共公之子。公元前442年即位为秦公 ,秦躁公十三年(前430年),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,直至渭水蒿域 ,被秦军击退。次年,躁公卒,其弟从晋归来即位 ,是为怀公 。
秦怀公(前499年—前425年),嬴姓,赵氏,名封 ,秦厉共公之子、秦躁公之弟,战国时期秦国国君,前428年—前425年在位。秦躁公卒 ,其弟由庶长从晋国迎入,是为怀公。
当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,秦怀公四年(前425年) ,秦庶长鼌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 。由于昭太子早卒,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,是为秦灵公。
秦灵公(?—前415年) ,又称秦肃灵公
嬴姓,赵氏,未知其名 ,一说名肃。前424年—前415年在位,秦怀公之孙 。秦灵公逝世时,嫡子师隰(即其后的秦献公)年幼,只有五岁。
灵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 ,便夺位自立为国君,即秦简公。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。中国历史上在黄帝陵对轩辕黄帝的公祭起于春秋时期,秦灵公时代第一次把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。
其后历朝历代对黄帝陵的公祭活动 ,基本上都保持了较高规格。
秦简公(?─前400年),名悼子,在位15年 。秦怀公之子 ,秦昭子之弟、秦灵公叔父。公元前414年—前400年在位。前413年,秦简公出师攻魏,败于郑(今陕西华县西南)。
前409年 ,简公令官吏带剑以防身 。这是秦国革新礼制的一大措施;次年,又允许百姓带剑。同年,魏伐秦 ,尽占河西地,筑洛阴 、县两城,秦退守洛水(今陕西境内洛水),为加强防御 ,保障国内改革,简公组织军民在东境修筑长城。这是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,又称秦东长城 。
长城南起今陕西华阴县东南小张村附近 ,由此趋向东北越过渭河,沿洛河右岸北上,经大荔、蒲城、白水等县 ,北止于白水县黄龙山南麓。今华阴县城东 、蒲城县东南,尚有秦长城遗址。
秦出公(前388年—前385年),战国初期秦国君主 。秦惠公之子。《世本》作秦少主 ,《吕氏春秋》作秦小主,嬴姓赵氏。在位2年 。
史上又名出子,前387年 ,惠公死,出公即位,时方二岁,由母亲主持朝政 ,重用宦官与外戚,“群贤不说自匿,百姓郁怨非上” ,第二年(前385年)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,杀出子及其母,迎灵公太子公子赢连回国。
自秦厉共公(前477—前443年在位)之后 ,到秦出公在位时,大臣专权,数易君主 ,国政不稳,秦国日衰。
秦献公(前424年-前362年),《世本》作秦元献公 ,《越绝书》作秦元王 。《史记索隐》记载名师隰,战国时期秦国君主。
秦灵公之子,在位23年。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,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 ,其中包括废止人殉、迁都、扩大商业活动、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,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(今山西 、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)失地的战争。
秦献公的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,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。
秦孝公(前381年—前338年) ,《越绝书》作秦平王,嬴姓赵氏。《史记索隐》记载名渠梁。战国时秦国国君,秦献公之子 ,在位24年,谥号为孝 。
秦孝公重用卫鞅(即商鞅)实行变法,奖励耕战 ,并迁都咸阳(今陕西咸阳东北),建立县制行政,开阡陌 ,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,不断增进农业生产。对外,秦与楚和亲,与韩订约 ,联齐、赵攻魏国都城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,拓地至洛水以东,自此国力日强 ,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。
秦惠文王(公元前356—公元前311年),一称秦惠王,嬴姓 ,赵氏,名驷,秦孝公之子 ,战国时期秦国国君,公元前337—前311年在位 。
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,以宗室多怨 ,诛杀卫鞅。公元前325年改“公”称“王 ”,并改元为更元元年,成为秦国第一王。秦惠文王当政期间,北扫义渠 ,西平巴蜀,东出函谷,南下商於 ,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。
秦武王(前329年—前307年),嬴姓,名荡 ,秦惠文王之子,又称为秦武烈王、秦悼武王。战国时期秦国国君,前310年—前307年在位。
秦武王重武好战 ,在位期间,平蜀乱,设丞相 ,拔宜阳,置三川,更修田律,修改封疆 ,疏通河道,筑堤修桥 。
秦武王身高体壮,天生有神力 ,喜好跟人比角力,大力士任鄙 、乌获、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。秦武王四年(前307年),武王与孟说比赛举“龙文赤鼎” ,结果大鼎脱手,砸断胫骨,到了晚上 ,气绝而亡,年仅23岁。
秦昭襄王(前325年-前251年),一称秦昭王 ,嬴姓,秦氏,名则,又名稷 ,秦惠文王之子,秦武王异母弟,战国时期秦国国君。早年在燕国做人质 。
公元前307年 ,秦武王去世,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,遂立。公元前306年—前251年在位 ,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。
在位时,秦国继续扩张 。最着名的、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,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。
秦昭襄王在位初期 ,由其母宣太后当权,外戚魏冉为宰相,史称“王少 ,宣太后自治事,任魏冉为政,威震秦国”。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,先后战胜三晋 、齐、楚等国 ,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、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(今湖北江陵西北) 。
秦昭襄王四十一年,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,夺了宣太后 、魏冉等人的权 ,拜范雎为宰相,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,又在长平(今山西高平西北)大胜赵军。手下文有范雎 ,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。
996传奇盒子